區域互聯網社區的移動化,來得還是太晚了!
PC時代由于本地化信息短缺帶來的紅利,早就消耗殆盡,但移動時代在三四五線城市還沒有形成氣候,遠遠趕不上智能手機的普及速度。
我在19樓社區組建移動事業部,開始做移動app產品,已經是2011年年底了。這個時間點已經是比較晚的了,前面還錯誤地選擇了先去做細分行業的app產品嘗試。在之后的19樓主app產品研發過程中,也背負著PC時代的歷史包袱,甚至在PC和移動兩端的數據考核上存在內部爭論。在移動化這條路上,還是不夠堅決。
108社區之所以能在三四五線城市有極快的爆發力,主要原因還是在于相對于原來的地方站來說,108社區的app產品相當于是拿著洋槍大炮去打拿著弓箭盾牌的地方站,有些站甚至是手無寸鐵。
根本原因是,用戶上網的手段和習慣已經變了,地方站還不知所措。
用戶的注意力已經轉移到手機屏上,PC屏當然還有市場,但在創作和閱讀長帖這個場景之外,手機儼然是更好的工具。
移動化產品的解決方案,已經出現了以馬甲APP和千帆APP為代表的通用解決方案,我把它們與當年的DZ和PW歸為同樣的角色。它們志在于幫助地方站實現移動化,兩者的產品目前差距不大,也還未出現明顯的差異化。與尚未做產品選擇的站長們一樣,我對兩者未來的發展可能性也是需要更長時間來觀察。
也有同樣看好三四五線城市區域互聯網的創業者,并不想帶上現有的地方站站長一起玩,而決意自個兒動手的。
扯完這些,雖然意猶未盡要留待下次展開再說,也必須要切回主題來談談我對互區域互聯網社區的移動化產品的一些觀點了。
1、用戶第一,以這個共識為前提。建立和完善人的屬性和內容的屬性,讓人和人產生關聯和互動,讓內容和人產生關聯,讓內容和內容產生關聯。
2、「人」在社區的進化階段為:
1)更真實的人(完善資料、完善屬性-興趣/人生階段/社區行為)
2)更活躍的人(與社區的互動,與其他用戶的互動)
3)更有價值的人(社交、商業、社會)
3、內容以內容屬性來和人、其他內容產生關聯,并不一定借助于人為設置的版塊、類別來實現。
內容本身是沒有太大價值的,要提高價值需依賴于:一是,內容屬性更豐富,后續有重發利用價值(比如19樓社區的生活經驗);二是,內容難過下面有更多高價值的回復互動,把對應屬性的人給聚在一起了。
4、在社區里,「人」站在任何一個點,應該是所有對他有用的內容奔「人」而來,而非「人」去尋找內容。(不是非要進入某個版塊)
至少,「人」能方便地找到某類特定需求的內容,如處于相親階段。(也不是非要用某個版塊來承載相親這個人生階段,你看,年輕人已經討厭刻意的相親)
5、版塊如果被打碎,那么新的內容聚合形態,可能是什么?尤其是對于每日活躍人數和發帖量不大的三四五線城市地方站來說。站方開版和自建版塊作為嘗試可以,但看不出是最佳解決方案。
我更傾向于通過內容屬性(標簽、主題、話題等描述詞)來實現內容自由的組織聚合,具體形態方面,108社區目前的#話題#到一定影響力后可被認領升級為「領地」是一個有益的嘗試。
5、做這個產品,意味著我們所有的工作,要!時時刻刻!回到我們的目標用戶和目標市場態勢來思考:即在那里生活的居民民,同時思考三四五線城市的城市規模和經濟狀況。
6、還有一個比較難的地方是踩準節奏。你所開發的一系列插件、功能,是否是大部分用戶的需求,是否是用戶當下的需求,是否用戶習慣已經進化到位。早了,晚了,都不能有最佳成果,但可以去做個別嘗試。
7、從我個人來看,能去關注,并有部份預見到未來三四五線城市居民和城市本身是如何進化的,會更加有助于在未來的競爭中實現「彎道超車」。
但從當下來說,先跟牢科技的發展,別掉隊太遠是當務之急。
目前面向地方站和區域互聯網社區的移動化產品中,撇開運營、營銷等方面的表現不去說,單講產品設計,有一家的app在設計思路上比較完整的。
這家app,不是我文章里提到的任何一家,如果想知道,在此鏈接下方贊賞99元,明天早上告訴你。